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人事部工作规则

时间:2024-06-03 07:15:3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23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人事部工作规则

人事部


人事部工作规则
1995年3月5日,人事部

为了建立健全人事部有效的决策机制,切实履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按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中央和地方党委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党委会及其党委会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则。
一、部长、副部长的职责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和人事部的工作要求,部长、副部长的职责如下:
(一)人事部实行部长负责制,部长领导人事部的工作。日常工作由部长、副部长按各自分工负责处理。
(二)人事部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报送国务院的重要请示、报告,人事部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和部属事业单位司级干部的任免通知,按程序审批决定后,由部长或部长委托分管副部长签署。
(三)副部长按照各自分工或部长的委托,负责某些方面的工作或者专项任务,代表人事部进行对外公务活动。
(四)副部长既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要关心全局,积极参与集体领导。部领导成员之间要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工作。
(五)对于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副部长要及时向部长报告。副部长出差,要事先向部长请示。
(六)部长出国或出差期间,人事部的工作由部长委托的副部长主持。副部长出国或出差期间,其主管的工作应委托其他部领导代管。
二、会议制度
人事部实行党组会议、部长办公会议,部务会议和有关专题会议制度。
(一)党组会议由党组成员组成,必要时吸收有关同志列席。党组会议由党组书记或书记委托的党组副书记及成员召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研究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发展战略和重大措施以及人事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审议部党组拟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的请示、报告;讨论、审核国务院管理的干部任免事项;审议部机关及部属事业单位司级机构设置与变更;审批部机关及部属事业单位处室设置与变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审批部机关处级以上干部及部属事业单位司级干部的人事任免、调配和奖惩事项;研究人事部自身建设和党的工作;研究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党组会议议题由党组成员提出,经党组书记同意后列入会议日程。会议通知、记录和纪要起草由党组秘书负责。会议纪要由党组书记或书记委托的党组成员签发。
党组会议一般每半月召开一次。
(二)部长办公会议由部长、副部长组成,与会议研究议题有关的单位负责人及助手列席,由部长或部长委托的副部长召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指示;贯彻执行党组会议决定和工作部署,审定关系人事工作全局的部发文件;审定部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总结及年度会议计划和年度外事计划;审定部内重要规章、制度和部机关行政后勤方面有关财务预决算及专项经费的安排、重大基建项目等;其它需要议定的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部长办公会议议题由部长提出或由主管副部长提出,列入会议日程。会议通知、记录和纪要起草工作由部长办公室负责。会议纪要由部长或部长委托主持会议的副部长签发。
部长办公会议不定期召开。
(三)部长碰头会由部长根据需要随时召集,部长、副部长参加。主要任务是:传达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定、指示;通报工作情况;研究一些临时性事项;安排一周的主要工作日程。
部长碰头会一般每周召开一次。不编发纪要。
(四)部务会议根据需要由部长或部长委托的副部长召集,部长、副部长、各厅、司、机关党委、纪委、监察室及部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需要时扩大到副司级干部。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文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指示精神;通报工作情况,部署工作任务;宣布部内重大事项;各单位负责人汇报本季度工作情况和下季度工作打算。
部务会议内容由部长确定,每年召开2-4次。会议的会务工作由办公厅负责。
(五)副部长受部长委托或按照分管的工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处理工作中的具体业务问题。凡专题会议能解决的问题,不再提交党组会议或部长办公会议讨论。
专题会议的会务工作,由部长办公室负责。
凡提交会议审议的重要议题,有关单位要在会前认真调查研究,涉及其他部门的业务,提交会议讨论前要充分交换意见,尽量协商一致。提交会议审议的文件材料要提前1-2天发给与会同志,送审的文件要基本成熟。
参加会议的同志在会前要对审议的问题认真研究,会上发言要简明扼要,观点鲜明。
会议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分别由负责会务工作的有关部门催办、督查,并及时反馈贯彻落实信息。
三、文件审批制度
报部党组或部领导审批的文件,按照文件的审批程序和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办理。
(一)部属各单位报党组或部领导审批的文件,要严格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和《人事部公文处理实施细则》,除紧急、绝密事项外,均应经办公厅审核后呈送党组或部领导审批。
(二)以人事部名义发文件,属于重大问题,由主管副部长审核后,送部长签发。一般文件由主管副部长签发;涉及其他副部长分管的工作,经有关副部长审核后再签发。

(三)领导同志审核或审批文件应提出“拟同意”、“同意”或其它明确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和时间。签署文件要使用钢笔或毛笔。


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以来,工商部门应该对哪些无照经营进行监管,因为权威机构没有明确的解释,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无照经营监管缺位也成为在某些事故发生以后工商干部被问责的主要原因。那么,工商部门应该对哪些无照经营进行监管呢?本文作者从词义解释的角度,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及第十四条进行解读,来明确工商部门在无照经营监管中的界限。

一、目前工商部门对无照经营案件处罚的意见

目前,工商部门对无照经营案件处罚的意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种意见:所有无照经营案件,工商部门都有处罚权。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五种违法行为构成了无照经营的全部,而该条又明确规定这些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所以工商部门对所有无照经营案件都有管辖权。但是,该条规定也规定了工商部门在对所有无照经营案件进行处罚时,不得违反一事不再罚的行政处罚原则。

另一种意见:并不是无照经营案件,工商部门都有处罚权。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五种违法行为虽然构成了无照经营的全部,但该法第四条第二款同时也规定公安等许可审批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第一款第一项无照经营行为和第五项违法经营行为予以查处。且该法第十四条第二款也规定,“对无照经营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因此,工商部门在对该法第四条规定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如果发现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已经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违法行为予以查处的,工商部门将不再对违法行为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另外,其他法律、法规已经规定应该由其他许可审批部门处罚的,工商部门也将不再对违法行为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

以上两种意见,虽然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误解了监管与处罚的关系。对所有无照经营行为进行监管是《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赋予工商部门的职权,但并不是说工商部门对所有无照经营行为都有权进行处罚。

二、查处的词义解释

“查处”,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查明罪状或错误,加以惩处。同“查办”。查办即调查处理。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将“查处”与“处罚”相混淆。从百度百科的解释可以看出,“查处”程序中包括“处罚”,“处罚”只是“查处”整个程序中的一部分。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下列违法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予以查处……前款第(一)项、第(五)项规定的行为,公安……亦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予以查处。……”。这一条表明,工商部门对五种违法行为都有查处权,但并不是说工商部门对五种违法行为都有处罚权,因为该条第二款规定了其他许可审批部门也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第一项无照经营行为和第五项违法经营行为予以查处。因此,工商部门对该条第一款第一、五项规定的行为的查处权表现更多的应该是调查权,只有对该条第一款规定的第二、三、四项无照经营行为进行处理时,工商部门才有完整的查处权,包括处罚权。

三、工商部门在无照经营监管中的界限探究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四个统一”中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要求,我们工商部门在无照经营监管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积极履行职责,做到监管不缺位、不越位,不滥用监管职权,不渎职。

第一,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二、三、四项规定的三种无照经营行为,基层工商监管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应该根据违法行为情节的轻重,依据该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予以处罚;对于触犯刑律的,在查清案件事实后,依据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依法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另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国家关于食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职权的规定以及第二十九条关于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的规定,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和监管工作,因此,工商部门在查处无证无照经营食品时,应该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关于法律转致的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在查处有证无照经营食品时,应该依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对《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一、五项规定的除无证无照经营食品违法行为外的违法经营行为,基层工商监管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应该积极行使《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赋予的调查权,调查取证。在查清违法行为具体情况后,依据该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法律转致的规定,将案卷材料移交相关许可审批部门,由相关许可审批部门进行处罚,同时协助相关许可审批部门做好工作,并做好案件材料的归档保管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5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9次会议、2005年5月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34次会议通过)法释〔200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2005年4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49次会议通过,2005年5月8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3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5月13日起施行。

二○○五年五月十一日

为依法惩治赌博犯罪活动,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现就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的“聚众赌博”:

(一)组织3人以上赌博,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

(二)组织3人以上赌博,赌资数额累计达到5万元以上的;

(三)组织3人以上赌博,参赌人数累计达到20人以上的;

(四)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0人以上赴境外赌博,从中收取回扣、介绍费的。

第二条 以营利为目的,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赌博网站,或者为赌博网站担任代理,接受投注的,属于刑法第三百零三条规定的“开设赌场”。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周边地区聚众赌博、开设赌场,以吸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主要客源,构成赌博罪的,可以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条 明知他人实施赌博犯罪活动,而为其提供资金、计算机网络、通讯、费用结算等直接帮助的,以赌博罪的共犯论处。

第五条 实施赌博犯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的规定从重处罚:

(一)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

(二)组织国家工作人员赴境外赌博的;

(三)组织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或者开设赌场吸引未成年人参与赌博的。

第六条 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第七条 通过赌博或者为国家工作人员赌博提供资金的形式实施行贿、受贿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关于贿赂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八条 赌博犯罪中用作赌注的款物、换取筹码的款物和通过赌博赢取的款物属于赌资。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施赌博犯罪的,赌资数额可以按照在计算机网络上投注或者赢取的点数乘以每一点实际代表的金额认定。

赌资应当依法予以追缴;赌博用具、赌博违法所得以及赌博犯罪分子所有的专门用于赌博的资金、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应当依法予以没收。

第九条 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带有少量财物输赢的娱乐活动,以及提供棋牌室等娱乐场所只收取正常的场所和服务费用的经营行为等,不以赌博论处。